?

洛神賦圖 東晉 顧愷之(宋摹本) 絹本設色 縱27.1厘米 橫572.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洛神賦圖》傳為東晉顧愷之所作的《洛神賦圖》摹本很多,其中以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宋摹本最為古樸。因為早期文獻中并無顧愷之畫《洛神賦圖》的記載,所以有人猜測此圖作者可能是晉明帝司馬紹。
此畫采取連環(huán)畫式的構圖,用樹分隔場景并推動場景的發(fā)展,讓人聯(lián)想到江蘇南京西善橋出土的南朝拼鑲轉畫《竹林七賢與容啟期》。這時期風景畫并不成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樹如手臂伸臂布指。人物畫已趨成熟,注重人物面部描寫,畫家善于用連綿不斷、悠緩自然的線條描繪人物面部及衣飾,畫中主人曹植肖似《帝王圖》中的古帝王。但由于透視概念的模糊,畫中仍然采用人物身形的高矮表現空間和人物身份的高低貴賤。
《洛神賦圖》是根據曹植所寫《洛神賦》所畫,表現詩人曹植在戀人甄氏改嫁,失意中路過洛水,恍惚中似見到洛水女神的夢幻場景。洛神御風從洛水緩緩而來,其形翩若驚鴻、宛若游龍。曹植與兩個侍女立于洛水河畔,驚見洛神時不禁跌足,幸而在兩個侍女的攙扶下才立穩(wěn)身形,再望時洛神卻已不見身影。畫面善于通過人物間神態(tài)互動來表現人物間的情感,讓人忽略背景山水中的種種瑕疵,令人身臨其境。
《洛神賦圖》是人物畫中的奇葩,同時預示了風景畫的發(fā)展。雖然背景處的風景仍然較為幼稚,但為唐代青綠山水畫的出現鋪平了道路。人物、山水相融合的創(chuàng)作形式也是區(qū)別于同時期《古帝王圖》、《女史箴圖》的創(chuàng)新之作,這種藝術形式在后世逐漸走向成熟、普遍。
來源:NO.1美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