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印章材料的品種
印章材料(簡稱印材)就是雕刻印章所用的不同物質(zhì)材料。在秦王朝前所用材料大都是金、銀、銅、犀角、象牙等,但從出土的戰(zhàn)國時代的官、私印來看,絕大多數(shù)是銅質(zhì),也有玉印、石印,但犀角和象牙印尚未見過。秦漢至南北朝印章仍使用在封泥上,最多見的也是銅印,間有玉、金、銀、鐵等。在封建時代不僅印名有等級區(qū)別,官印印材也有等級限制,其次序是金玉最貴,銀次之,鋼又次之。但對于私印印材卻沒有限制。
隋唐以后,印章是加蓋在絹紙上的,不受封泥限制,印型也逐漸有所增大,印材以銅質(zhì)為多見。宋代出現(xiàn)了瓷印,則又是一種新型的印材。這時私印印材的范圍更廣,有竹木,有金石,有玉,有銀,有角,有牙。
總之,在明以前的官印中銅質(zhì)最多,私印印材較廣,明以后的印材主要是花乳石?;ㄈ槭馁|(zhì)地比金銅等金屬較松軟,易于上刀篆刻,因此用花乳石雕成的印章,其字跡大多給人一種從容不迫、一氣呵成的感覺。而金屬印章則不同,如銅印一般是先鑄成型,然后才雕字,因而十分艱難。從價格上講,花乳石產(chǎn)于山間田野,不似金、玉、角、牙那么昂貴。
從印章的藝術(shù)欣賞角度而言,花乳石含有優(yōu)美的天然花紋和不同的色澤,經(jīng)過磨琢,其美觀甚至遠(yuǎn)過金玉。鑒于以上三個原因,花乳石在明代一被發(fā)現(xiàn)就迅速傳開,成為印章的通用材料。
花乳石是一個總名,因產(chǎn)地不同,各得其名。最著名的有青田石、壽山石、化石、昌化石。
1.青田石
青田石產(chǎn)于浙江省青田縣,縣城東南的山口、圖書山、方山、巖壟、白扌羊、封門山等地都以產(chǎn)這種石而聞名,尤以方山產(chǎn)量最豐富。
青田石一般夾雜在堅石之中,因而大塊極少見,其紋理細(xì)膩溫潤,易于刻寫,并能充分體現(xiàn)字體的書寫風(fēng)格和形態(tài),顏色有黃、白、青、綠、黑等,而以凍石為最上乘。所謂“凍”是指石質(zhì)細(xì)膩透明,凍石中又分好幾等,而以燈光凍最為昂貴。
燈光凍:這種石頭通體透明純潔,用燈光一照還閃閃發(fā)光,耀人眼目,故稱燈光凍,是青田石中的最上品,可謂石中之石。其色白中略顯黃,紋理堅致細(xì)密,價比金玉。
黃色凍:顏色像蜜蠟,光潔可愛,稍次于燈光凍。
魚腦凍:顏色青白如魚腦,半透明如玉。
田白:純白如玉。墨田:純黑色。醬油凍:褐黃花,或深黃帶灰色,又稱牛角凍。
松皮凍(松花凍):帶有紅、黃、黑斑紋,和其他石比起來略顯堅硬。
白果凍:淺黃色的底子呈現(xiàn)全綠色,純凈得如同煮熟的龍眼一般。
薄荷凍:綠色中稍含青灰色,質(zhì)地勻潤,又稱梅根。
紫檀凍:紫色中略帶微黃。
2.壽山石
壽山石產(chǎn)于福建侯官縣壽山(今福建省福州市北30公里芙蓉峰下),壽山又名塔山。壽山的石質(zhì)較青田石堅硬細(xì)致。壽山石中因質(zhì)量和產(chǎn)區(qū)不同又有田坑、水坑、山坑之別。田坑是指產(chǎn)于山谷山灣的田野之中,為壽山石中的上品。水坑是指產(chǎn)于山溪山澗巖竇之處,次于田坑所產(chǎn)。山坑是指產(chǎn)于山中石間,是壽山石最早發(fā)現(xiàn)的地方。據(jù)史書記載,早在宋朝時,壽山石即被開采,不過那時并不是用來制造印章,而是被加工成各種石雕的小玩藝,十分流行暢銷。后來由于開采量很大,毀壞了田地和道路,宋王朝遂下令禁止開采,此后數(shù)百年間也就無人問津。
直至清康熙年間,福建人陳日浴在偶然中發(fā)現(xiàn)了壽山石可雕刻印章,而且成品優(yōu)雅精美,于是入山開采,漸漸使壽山石印為天下所寶?,F(xiàn)按壽山石的三坑,對壽山石作一介紹,以資鑒別與收藏。
(1)田坑。
田黃:亦稱闐黃。有黃、白、紅、黑四種顏色,其紋理就如同樹心紋一樣,越往里越密,表層的紋狀帶有類似蛤蟆皮一樣的斑點,內(nèi)層紋卻似蘿卜絲或橘瓤紋狀。田黃又按它的天然色分為好幾等,其中橘皮黃最貴,余下依次為金黃、桂花黃、熟粟黃、枇杷黃等。田黃石的上品比金玉要珍貴得多。
都靈坑:一作都丞坑,又作杜陵坑,清道光初年開始發(fā)掘,有黃、白、紅三色,質(zhì)地比田黃稍堅,有全透明的,也有半透明的,偶而雜有沙點和白點。如果是純潔無疵的,則會隱隱現(xiàn)出蘿卜紋來,其中以金黃為貴,次為桂花黃,最次為枇杷黃。
迷翠寮:產(chǎn)于都靈坑頂,質(zhì)地細(xì)膩,透徹不及都靈。其中有純潔而黃的類似田黃,也有黃色中帶金點的。
(2)水坑。
魚腦凍:又名白水晶,是水坑中的上品,其中又以坑頭洞和水晶洞兩處所產(chǎn)為貴。質(zhì)地堅硬透明。色澤則以白如凝脂、黃如油酥者為貴。
天藍凍:又稱蔚藍天,也產(chǎn)于坑頭、水晶二洞。質(zhì)地細(xì)膩,有棉花狀花紋。其色純凈通靈,如雨過天青,是水坑中僅次于魚腦凍的產(chǎn)品。
牛角凍:產(chǎn)于坑頭洞,色如牛角,但比牛角顯得通明而有靈氣。有紋如犀角的,有顏色微黃的,以白色而顯出蘿卜紋的為上品,藍白色的次之。
瓜瓤紅:又名肉脂,產(chǎn)于坑頭洞。其紅處色澤鮮艷如三春桃花,白處則又純潔如玉。
(3)山坑。
高山凍:產(chǎn)于高山洞等處。高山產(chǎn)石之多,種色之繁,為壽山諸坑之冠,顏色有紅、黃、藍、白。白色中,有純白帶紅點的,似昌化之星星;有白而晶瑩的,叫做高山晶。紅色中,有叫美人紅的,如薄紗籠玉體。
芙蓉凍:質(zhì)地細(xì)膩圓潤,鮮靈稍遜于白水晶,以藕尖白為貴,豬油白為次,雪白又次。也有淡黃色的,也有嫩綠色的(被稱為芙蓉青)。
奇良:半透明,有光澤,多為黃、白二色,從質(zhì)地上看堅而易刻,黃色的光彩奪目,如陽光下成熟的橙子。
3.昌化石
主要產(chǎn)于浙江昌化縣的康山玉石礦,有水坑和旱坑之別。水坑所產(chǎn)石質(zhì)細(xì)膩,旱坑所產(chǎn)石質(zhì)干燥堅頑,且含有比鐵還硬的砂釘,鏤刻十分不易,因此昌化石也就以水坑所產(chǎn)為貴。由于昌化石中多帶紅塊,如同雞血,故又稱"雞血石"。鑒別昌化石的優(yōu)劣有兩個標(biāo)準(zhǔn)——質(zhì)地和顏色。質(zhì)地上以羊脂凍為最貴,其白如玉、半透明。次為烏凍,深灰色,半透明。顏色以全紅為上,四面紅次之,對面紅又次之,頂腳紅與局部紅為最下。如果質(zhì)地屬羊脂凍,顏色為全紅,最為珍貴,價值甚至超過田黃。有的昌化石比較粗劣,血塊不夠成熟,石販子就把它用油炸一下,使里面的血色外露,如果不識則很容易上當(dāng)受騙。
事實上鑒別的方法也很簡單,只要用刀在紅處輕輕地刻劃一下,再到亮處去對照,看看劃過后所呈的紅色和周圍的顏色是否相同,若不同,則很有可能是仿制。
以上介紹的只是三大名石,它們的等級和種類也遠(yuǎn)不止這些,巴林石也是印材很重要的產(chǎn)地。此外還有大松石(產(chǎn)浙江寧波大松所)、陰洞石(產(chǎn)廣州)、房山石(產(chǎn)北京房山縣)、江山石(產(chǎn)遼寧)等等。但這些石的質(zhì)地一般比較粗劣,色彩和畫紋也缺少自然之美,但它們在某些地方卻和名石十分相似,因而為作偽者和石販們所青睞。
總之,石不論產(chǎn)于何地,都以老坑所產(chǎn)為佳。因為這些石頭中一般含有大量水分,而且色彩不敗,又易于篆刻。新坑所產(chǎn)則質(zhì)地太軟嫩,易腐蝕,刻成數(shù)年后即多出現(xiàn)裂紋,或者朱文(陽文)則細(xì)者變粗,白文(陰文)則粗者變細(xì),刀法筆法全失其真,色彩上也漸漸變得老舊,失鮮明之感。
4.巴林石
巴林石產(chǎn)于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的大板, 在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就作為貢品的記載。巴林石礦源豐富, 色彩斑斕、品種繁多, 但由于是近二十年來才大規(guī)模開采的, 其品名多借用壽山石名, 諸如燈光凍、芙蓉凍、桃花凍、水晶凍、羊脂凍等。但巴林雞血石和巴林黃和牛角凍等是其自己特有的品名。巴林黃如雞油色, 半透明, 雜質(zhì)極少, 也易于受刀, 但此石產(chǎn)量很少, 難以獲得; 牛角凍色濃如牛角, 淡綠, 微透明, 肌理多含不透明或白色團塊, 也很少見; 巴林雞血石色紅如血, 多呈帶狀、片狀和星點狀, 也見全石通紅者, 地的顏色豐富多彩, 有牛角地、黃白地, 芙蓉地等, 尤以白色羊脂地雞血石最為罕見。同昌化雞血石相比, 巴林雞血石的血色嬌艷有余而莊重不足, 似乎有一點華而不實的感覺, 因而其收藏價值也稍遜于昌化雞血石。
二、印章的基本常識
印章的內(nèi)容很廣,特征也因不同的印材而異,刻法也有種種術(shù)語,了解這些知識對于收藏和鑒賞都有很大用處。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些常識。
1.陰(白)文印、陽(朱)文印、陰陽間文印
印章上文字或圖像有凹凸兩種形體,凹下的稱陰文(又稱雌字),反之稱陽文。但古代的稱法和現(xiàn)在正相反,因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擁上的印記來稱陰陽文的,在封泥上呈現(xiàn)的陰文,在印章上卻是陽文;在封泥上是陽文的,在印章上卻是陰文。因此,為了避免誤會,就把陰文稱為白文,陽文稱為朱文。有的印章中雜有白文朱文,就稱"朱白間文印"。
一般說來,古印中多為白文印,字體幽雅有古意,筆勢壯健,轉(zhuǎn)折處宜一氣呵成。白文印字體一般肥而不失之于臃腫,瘦而不失之于枯槁,得心應(yīng)手,妙在自然,最忌矯揉造作。朱文印始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字體清雅,筆鋒盡露,但筆跡不能粗,粗則顯俗氣。
2.鑄印、鑿印
金屬印章,不論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后用翻砂法或拔蠟法冶鑄而成,這就稱為"鑄印"。古代印章大多是連印文一起鑄成的。非金屬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鑄,只能用刀鑿刻。也有金屬印章先鑄成形,然后鑿刻印文的,一般稱這種印為"鑿印"。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有官印因急于封拜,不待范鑄而匆匆鑿成應(yīng)用,因而被稱為"急就章"。
3.兩面印、多面印、子母印
一面刻字,另一面刻姓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職位稱號,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語、圖像等,凡兩面都刻有印文的則稱為兩面印。多面印即類推。兩面印、多面印一般不能有印鈕,只在中間鑿一小孔以便穿帶,所以又稱"穿帶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印章套在一起以便攜帶的稱為"子母印"或"套印"。
4.名印、字印、名字合印、總印
古人認(rèn)為印章是作為信用的象征,故把名印作為正印,字印作為閑印雜用。名印就是只刻姓名,一般只在名下加"印"、"印信"、"印章"、"之印"、"私印"等字樣,而"氏"字與其他的閑字雜字都不用,用之則表示不敬。字印亦稱表字印。漢晉時代的字印必連姓,后代或連或不連。字印一般只加"印"字或姓字,如"趙氏子昂"。姓名、字并刻為一印的稱為"名字合印"。也有將籍貫、姓、名、字、號、官職等并刻一印的稱為"總印"。
5.回文印、橫讀印、交錯文印
回文即用來處理兩個字的名印和字印,即可以防誤讀,又可使名的二字連為一體。其方法是把"印"字放在姓下,且在右,名的二字都在左,回環(huán)讀之,則為"姓某某印",而不讀為"姓印某某"。如"王從之印"四字,若通??谭?,不用回文,易誤為姓王名從,看不出為姓王名從之。橫讀印、交錯文印極少見,一般只用來刻官銜和地名。如"司空之璽","司空"二字刻在上,"之璽"二字刻在下,這就叫做橫讀印。交錯文印就是以對角順序而讀。四個字的,第一個字在右上,第二個字在左下,第三個字在左上,第四個字在右下。如"宜陽津印","陽"字在"津"字下,"津"字在"宜"字左,但容易誤讀成"宜津陽印"或"宜印津陽"。
6.書柬印、鑒藏印
書柬印在古代比較流行。秦漢至南北朝時采用泥封,泥封后鈐有印章,但一般只用名印。至后來則用"某人言事"、"某人啟事"、"某人白事"、"某人頓首"、"某人敬緘"等印刻,這些都是書柬印。鑒藏印是收藏書畫的印記,始于唐代。唐太宗有"貞觀"二字連珠印,唐玄宗有"工元"二字長方印。這兩顆印雖未標(biāo)明鑒藏字樣,但卻是鑒定性質(zhì)的,是最早的鑒藏印。宋代以后鑒藏印的內(nèi)容豐富起來,而且篆刻和用料都十分精美,大有后來居上之勢,為收藏家所青睞。其次,通過鑒藏家的鑒藏印還可考訂古代珍貴書畫的流傳情況。其文有"某人家藏"、"某人珍賞"、"某郡某齋(堂、館、閣)圖書記'等。不少印譜中也收了鑒藏印。
7.玉印
印材中以玉最為珍貴。其質(zhì)地堅潔潤密,不磨不磷,可毀損折斷而不可破壞其紋理。因此古人多喜佩帶玉印,其意一取君子佩玉,一取玉之堅貞。玉以越古越貴,一些商賈為欺市獲利,常把新玉放入油鍋中炸膾,使之成古色。
8.金屬印
指用金、銀、銅、鉛、鐵諸金屬刻成的印章。金銀質(zhì)地太軟,不易上刀。筆鋒更難顯現(xiàn),因此一般的鑄印時都摻以銅,不但易于成形,也易于鐫刻。通常所說的金銀印大都是涂金涂銀的,純金純銀的比較少見。官印中金銀是用來區(qū)分等級的,私印中用金銀的不多見。由于金銀印刻則膩刀,字跡柔而無鋒,從收藏與鑒賞的角度來看沒有什么大的價值。銅印字跡壯健,帶有回珠。方法上有鑿有刻,亦有涂金上銀的。鉛印、鐵印,古代除巨印用之外,一般不多見。明朝時,御史大夫用鐵印,取其剛直無私之意,但鐵容易生銹腐蝕,故流傳的絕少。
9.象牙印、犀骨印
牙印,漢時有官印,宋以后多作私印,以象牙為材料,其質(zhì)柔軟韌膩,難中刀法??讨煳膭t尚可見筆鋒,白文則無神氣。因此,篆刻家和收藏家對牙印都不太珍愛。象牙忌鼠味鼠便,一遇鼠尿則立即現(xiàn)出黑斑,直至底部,而且永遠(yuǎn)除不掉。又畏熱氣汗水,即使有牙印也不常佩帶。犀角印,惟漢二千石至四百石官以黑犀角為印,別的很少用,其質(zhì)地又粗又軟,時間一久,則會變形。其他有以牛羊等的脛骨角為印的,這在民間較為流傳,官印和富家極少用,有關(guān)的記載也尚未發(fā)現(xiàn),故始于何時還說不清。
10.水晶印、瑪瑙等印
水晶質(zhì)地硬而脆,不易刻,稍用力則斷,刻成的文字滑而不涵。瑪瑙的質(zhì)地比玉更硬,是諸印材中最難鐫刻的一種材料,刻成之文又顯得鋒芒盡露,缺乏溫雅之氣。瓷印唐始有,宋漸廣,硬而不易刻。珊瑚易裂,翡翠易斷且硬。
總之,水晶等印,雕刻不易,作印章實為事倍功半,收藏家與鑒賞家也只把它們作一種點綴品來把玩。
11.竹木印
木印一般用的是黃楊木,此木容易上刀又不疏松。梅根、竹根、瓜蒂、果核等也可用來刻印。竹根直選擇堅細(xì)無裂紋的,如果兩節(jié)間距適宜,根節(jié)又呈規(guī)則性分布,則非常美觀,足供珍玩。核則以廣東的欖核為貴(欖比橄欖大,不可食),質(zhì)地堅韌,其他大都軟,只可削刻,難盡篆刻之美。竹木印可雕成各種形狀,集工藝品與印章為一身,因而也是收藏家與鑒賞家所網(wǎng)羅的一個范圍。
12.印鈕、印綬
印背上高高隆起的,打有眼孔用來穿帶部分就叫做印鈕(紐)。早期印章鈕形質(zhì)樸,只在背面雕刻成凸起的形狀,橫穿一孔即可,后人稱之為"鼻鈕"。
隨著印章和雕刻技術(shù)的發(fā)展,印鈕的制作也越來越精美,種類也越來越多,大都是禽獸蟲魚等動物,如龍鈕、虎鈕、螭鈕、龜鈕、辟邪鈕,又有曲鈕、直鈕、泉(古銅錢)鈕、瓦鈕、橋鈕、斗鈕、壇鈕等。有的印章無鈕,就在印章的四周刻以山水人物,稱為"薄意"--一薄刻而有畫意。印綬就是指印鈕上穿的帶子,古代多用綿帛為之。秦漢以后,官印印級的顏色差別都有一定的等級區(qū)別,不可僭越。
總之,印章的收藏與鑒賞一般包括三個方面:印材品種、形狀特征和文字篆刻。印材品種已有詳述,形狀特征主要包括印面和印鈕,而篆刻文字在形式上則有古文、大篆(籀)、小篆、八體書、六體書的區(qū)別;從神韻上則又要看印中每字的篆刻是否連貫(篆法),布局是否合理、美觀、新穎(章法),每一筆劃是否豐神流動,或莊重典雅或滯澀等(筆法),用刀是否力度合宜,充分體現(xiàn)筆鋒和書法神韻,以及鏤刻深淺是否合宜(刀法),這四法又要涉及到專門的篆刻學(xué)方面的知識,讀者如有興趣可參閱有關(guān)著作,在此不再詳述。
來源: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