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偉
真正對上海小校場年畫的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的是吳友如的同門師弟周慕橋,也即今天人們在很多年畫上都能看到的那個“古吳夢蕉”。而周慕橋凡在畫報上發(fā)表作品,多署“慕橋”或“周權”本名,而在年畫上署名,則一律署號“夢蕉”,像周慕橋這樣的文人畫家應邀為畫鋪創(chuàng)作年畫應該并非罕例。

上海小校場年畫《琵琶亦是尋常物》,上海歷史博物館藏本,作者“夢蕉”

上海小校場年畫《連環(huán)計》,上海歷史博物館藏本,作者“夢蕉”
近代上海的畫家雖然人數(shù)眾多,但是和年畫發(fā)生關系的卻少之又少,而若要在這極少數(shù)畫家中找出領軍人物,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吳友如和錢慧安,他們兩位也的確畫藝高超,影響也最大。
吳友如(生卒不詳),江蘇元和(今屬蘇州)人。原名猷,改名嘉,以字行。太平天國期間避難來滬,從師張志瀛習丹青。光緒十年(1884年),應《申報》主人之請主繪《點石齋畫報》,描摹社會風情,妙肖精美,開創(chuàng)中國新聞時事畫之先河。
關于吳友如參與繪制年畫之事,至今并無確鑿文獻可以征引,但我們在現(xiàn)存年畫中確實可以看到不少署名吳友如的作品,如《鬧元宵》、《村讀圖》、《豫園把戲圖》、《法人求和》等等,多由姑蘇老店吳錦增、陳同盛、吳太元等刻版刷印。另據(jù)王樹村《中國年畫發(fā)展史》載,吳友如還為天津楊柳青繪制過一組6幅嬰戲題材的年畫。
除吳友如外,另一位有年畫作品存世的著名畫家是錢慧安,在晚清畫壇,他的名聲甚至要超過吳友如。錢慧安(1833-1911年),又名貴昌,字吉生,別號清溪樵子。上海寶山人。他幼年即習丹青,光緒初年已成為海上畫壇名家,尤以人物畫著稱,被譽為“真可追蹤仇英”者。光緒二年(1876年),葛元煦著《滬游雜記》,書中列入“書畫名家”共35位,其中以“工筆人物”著稱的僅錢慧安一人。今天尤能見到的錢慧安繪就的年畫有《春風得意》、《弄璋如意》、《風塵三俠》、《竹林七俠》、《南村訪友》、《小紅低唱我吹簫》等幾十幅。
其實,真正對小校場年畫的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的是吳友如的同門師弟周慕橋,即今天人們在很多年畫上都能看到的那個“古吳夢蕉”。周慕橋(1868-1922年),蘇州人。名權,字慕橋,以字行,號夢樵(亦作夢蕉),又號紅薇館主、古吳花朝生。周家很早就從蘇州遷來上海,周慕橋自幼聰穎,從小就對繪畫發(fā)生興趣,拜在名畫師張志瀛門下深造,同拜師門的還有日后一起編繪《飛影閣畫報》的何明甫。周慕橋學畫“揣摩盡致,筆意活潑……年才弱冠,已嶄然露頭角”。出道后他即緊隨師兄吳友如闖蕩,吳友如主編《點石齋畫報》時周慕橋即是其得力助手,后來吳友如脫離“點石齋”,自創(chuàng)《飛影閣畫報》和《飛影閣畫冊》,周慕橋不僅全力協(xié)助而且屢屢在吳友如陷入困境時出手相援,甚至署吳友如名為其繪稿救急,以至“今之所謂《吳友如畫寶》中不乏君之手筆”。周慕橋不僅作畫勤奮,讀書也既多又雜,從四書五經(jīng)到詩詞文賦均有所涉獵,像《周易》、《詩經(jīng)》、《史記》、《世說新語》等古籍經(jīng)典,以及《說文解字》、《爾雅》、《廣韻》等專門著述,他在畫作跋語中都時有征引,還寫得一首漂亮的行楷,“嘗謂:古典、書法,與畫相輔而行,不能偏廢,故其胸中淹博,字亦工秀”。周慕橋為畫報作畫,很多作品是對當時社會世俗作再現(xiàn)式的描繪,所表現(xiàn)的不僅僅是傳統(tǒng)繪畫中類型化的才子佳人和概念化的亭臺樓閣,而更多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市農(nóng)工商和車船光電,故僅有傳統(tǒng)技巧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有新的表現(xiàn)手法加以補充。周慕橋引入西洋繪畫中的透視法理論和水彩畫法,使其的作品充滿了生命力,因符合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要求而廣受歡迎。后來他還勇敢創(chuàng)新,融合西洋繪畫和傳統(tǒng)繪畫的優(yōu)勢,在20世紀初創(chuàng)造了大量具有鮮明海派風格的新穎廣告畫,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月份牌畫家。
以上是我們現(xiàn)在所能搜集到的有關周慕橋的生平材料,但要論及他和小校場年畫的關系,則很有必要先作一番考證。在現(xiàn)存上海小校場年畫以及蘇州桃花塢年畫中,署名“古吳夢蕉”的作品很多,且不少是優(yōu)秀的代表作品,如小校場年畫中的《鬧新房》、《五子奪魁》、《海上名妓十美圖》,桃花塢年畫中的《冠帶流傳》、《琵琶亦是尋常韻》等。
但這個“古吳夢蕉”到底是誰?說法不一,沒有確論。石谷風先生認為是道光年間到上海開設飛云閣的蘇州畫師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