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2日 17:13:29
點擊率:2509
陳履生,1956年生于江蘇揚中市,1985年畢業(yè)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獲碩士學位。歷任人民美術出版社古典美術編輯室主任、中國畫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中國美術館學術一部主任。2010年轉任中國國家博物館,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因工作變動,與始于2007年改擴建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發(fā)生了特別的關系,因此,他有機會面對這一世界上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而其中的與空間和光影關系則激起了他用攝影的手段來表現這一視覺感受的愿望,從而有了本次展覽。 作為一名學者,陳履生在美術史論研究和美術評論方面已是功成名就;作為一名畫家,陳履生的繪畫也以其獨特的筆墨語言和畫面背后傳...展開閱讀
陳履生,1956年生于江蘇揚中市,1985年畢業(yè)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獲碩士學位。歷任人民美術出版社古典美術編輯室主任、中國畫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中國美術館學術一部主任。2010年轉任中國國家博物館,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因工作變動,與始于2007年改擴建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發(fā)生了特別的關系,因此,他有機會面對這一世界上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而其中的與空間和光影關系則激起了他用攝影的手段來表現這一視覺感受的愿望,從而有了本次展覽。

作為一名學者,陳履生在美術史論研究和美術評論方面已是功成名就;作為一名畫家,陳履生的繪畫也以其獨特的筆墨語言和畫面背后傳達的文化氣息而被人們所熟知和喜愛。而此次展覽,則是陳履生攝影作品的首次展出。毫無疑問,他的攝影作品所表現出的特別的美感,正是反映了他深厚的學養(yǎng)以及繪畫方面的造詣。他將繪畫美學中的一般原理,包括構思構圖的基本規(guī)律,融會貫通于攝影畫面之中,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呈現出了不同于一般攝影記錄的意義。
陳履生出生在一個以照相為業(yè)的家庭,用他自己的話說,“我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和攝影有了關聯。”在陳履生的家鄉(xiāng)揚中,這個當年全國面積最小的縣,縣城里唯一的一座照相館,最初正是由陳履生的父親所創(chuàng)辦。陳履生生于斯,長于斯,在此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也對攝影有了最初的感性認識。陳履生對于攝影題材的選擇興趣廣泛,而在美術館、博物館工作的經歷,使得他從最初看到國家博物館巨大建筑空間的時候開始,就對博物館的建筑以及空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正如他在《我與攝影》一文中寫道,“……新的建筑空間給我?guī)砹诵碌囊曈X震撼以及獨特美感,有了這一感情基礎,激發(fā)了我拿起相機去追蹤那些與結構和光影相關的景象。每當陽光在不同時段與建筑發(fā)生關系或者進入到建筑空間中的時候,光影改變了建筑的空間關系,改變了物理屬性而帶來了新的視覺趣味。光和影與建筑在這里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關聯性,晨輝和夕照隨時改變建筑的物理空間,使工程圖和效果圖上機械性的感覺成為一種鮮活的靈動。光影賦予建筑以生命,從此,固態(tài)的建筑再也不是一成不變。之于我,正好像我居處的竹子、梅花、水仙以其特有的誘惑力在召喚我去表現它,如同鄭板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樹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就是如此。”
作為一名博物館的管理者,陳履生對博物館的建筑有著特殊的感情和觀察視角,他曾經于深冬雪后的清晨,在空無一人的博物館庭院內拍攝博物館的雪景;也曾經在日落西山的時分,捕捉灑進博物館的最后一抹夕陽;他還因為工作的關系,忙里偷閑為世界各地著名的博物館、美術館建筑留下了獨具藝術氣息的影像。此次展覽匯集了這些攝影作品中的精品100余幅,“這是一個關于博物館建筑空間與光影的專題報告——以攝影為手段。”也是為即將到來的第36個國際博物館日的所奉上的一份特別的禮物。
展覽時間: 2012-05-18至2012-05-31
展覽地點: 廣州藝術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