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中國建筑得到一個很尷尬的綽號“山寨建筑”,這個名字源于一篇名為《一個下午逛遍巴黎和威尼斯》的美國期刊中的文章,該文舉例說明中國現(xiàn)在很多建筑尤其是住房很大程度上在直接或間接抄襲西方建筑模式。文章直白的調侃和對中國建筑的犀利諷刺不知業(yè)內人士看后會作何感想。羞愧?憤怒?不屑?麻木?又或者五味雜陳!
事實上,中國建筑并不是第一次遭到質疑。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之前,世界建筑體系一直以希臘、羅馬建筑為主體,而中國建筑只能算是旁枝末節(jié)。之后的百年間,由源于法國、來自美國的“布扎體系”成為建筑界的主導,那時擁有漫長建筑歷史的中國仍然沒有自己的建筑學,當時的中國,建筑被學界稱為“簡單”、“幼稚”的建筑形式,最普遍的說法就是:中國建筑學是一片空白。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以建筑學家梁思成為代表的一批中國學者開始對中國古代建筑進行考察、研究,系統(tǒng)的中國建筑體系逐漸形成,中國學者用事實證明了世界給中國建筑冠以“空白”的定論是無知的。
但是這一次“有根有據(jù)”的質疑,與前次不同,空白已經(jīng)被前人填補,現(xiàn)在中國建筑有了自己的體系、學說,建筑教育也已經(jīng)成熟,應該正是開創(chuàng)光明未來的時候,“山寨”現(xiàn)象無疑給走向輝煌的道路平添了不小的坎坷。有評論認為“山寨”是自卑的表現(xiàn),我們不否認這種說法,但是說它是一種社會現(xiàn)狀似乎更貼切。
1926年,中國建筑體系奠基人之一的林徽因在接受《蒙大拿報》采訪時有這樣一段話:“令人沮喪的是,在所謂的‘與世界接軌’的口號下,我們自己國家獨特的原創(chuàng)藝術正在被踐踏。應該有一場運動去向中國人展示,西方人在藝術、文學、音樂、戲劇上的成就,但是絕不是以此取代我們自己的東西?!边@段描述國人當時弊病的話,在八十年后的今天依然適用。
中國有句老話: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不去探討這句話最初的涵義為何,就現(xiàn)在而言,它無疑是充滿諷刺意味的。國人太過相信“洋玩意兒”的優(yōu)秀,盲目追捧著“國際大師”的噱頭,因此忽略了自己國家的“寶貝”和“能人”。浪漫的法國、閑適的意大利……都是國人向往的“羅曼蒂克”,因此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些美妙感覺的締造者不是建筑師手下的建筑物,而是哪些國家自身的人文環(huán)境。開發(fā)商和一些設計師抓住了國人崇洋的心態(tài),于是“山寨”建筑不斷出現(xiàn),說白了,市場才是這一現(xiàn)象的營養(yǎng)基,有人買賬才有人不斷制造。
上世紀初,一批國外建筑師活躍在中國,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都出現(xiàn)了西方建筑群。于是相信“第二個外灘”會出現(xiàn)的理想主義者開始蠢蠢欲動,抱著“偉大”的理想行動起來,但他們沒有停下腳步思索一下,那是歷史的產(chǎn)物,悲觀一點兒來看,那正是中國建筑不被世界理解的證明,絕不是 “廣廈天都城”這樣的“山寨建筑”可以同日而語的?;蛘哂腥丝梢杂猛瑯拥摹皻v史產(chǎn)物”的說法來辯駁,但是請不要忘記,時代已然不同,我們有了我們自己的學說,我們有我們自己的文化,而且這個學說和文化正在被世界認同和關注,卻又為何要被自己拋棄呢?
其實,《一個下午逛遍巴黎和威尼斯》中用到一個很有提醒性的詞語:“抄襲”。“與世界接軌”并沒有錯,但不是赤裸裸的抄襲,而是融合。數(shù)百年前,中國一處皇家園林的建成令世界為之驚嘆,那就是圓明園。這座萬園之園雖然已經(jīng)付之一炬,但是憑借圖紙、照片甚至殘存下的斷壁殘垣仍能吸引眾多學者為之著迷。圓明園中有著很多西式建筑,但絕沒有人會稱其為抄襲,原因便是“融合”。在西方建筑中融入中國元素,在中國傳統(tǒng)中添加西方精華,去粗取精,這就是融合。當然,融合不好另一種極度可笑的現(xiàn)象也會出現(xiàn),硬是在西式建筑中加上中國元素,不顧是否合適,并沾沾自喜的認為這就是融合,不想其本質是不倫不類。
梁思成為東北大學建筑系寫下的辦學思想中有這樣一段:“工匠之流,不知美丑,任意壘砌,將國人美之標準完全混亂”。這是訓誡亦是提醒,建筑師不是工匠,是有著很高的審美觀的,他們左右著國人對建筑的審美和追求。飛速發(fā)展固然好,但是在發(fā)展中丟失自我又是何等悲哀的事情,與其抱著糟粕奔跑,不如放慢腳步,靜心沉思,沉淀后的腦海中會響起中國建筑悲涼的哭泣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