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2日 17:13:07
點擊率:2896
熱衷舶來品,是國人消費的一大特征。在國家外匯儲備幾乎多得燙手、民間巨富們幾乎富得流油的時候,高品質的舶來品自然更被垂青。伴隨著大批富豪遠赴海外采購豪宅、名牌奢侈品,藝術品市場也勁刮“海外回流”風。面對舶回的藝術品,買家們如饕餮聚首,胃口大開。
近兩年,回流藝術品的熱拍實在讓人眼暈。
僅以“北京保利”的書畫拍賣為例。2009年春拍,“比利時尤倫斯夫婦珍藏專場”的18件拍品全部成交,總成交額近1.7億元;同年秋拍的“比利時尤倫斯夫婦藏重要中國書畫專場”,吳彬《十八應真圖》以1.69億元創(chuàng)中國繪畫最高價;2011年春拍,在“吳冠中重要繪畫作品”專場上,來自全球各地的25件作品總成交額達5億元,其中《獅子林》以1.15億元刷新中國現當代繪畫價格紀錄。
回流藝術品受捧的流行理由是,內地拍賣市場經過10余年的高速發(fā)展,高端藝術品已集中到少數人手中,買家不得不從海外淘寶。除了天價屢現,上拍的回流藝術品數量也相當可觀,回流專場在各大拍賣公司不可或缺。據統計,目前回流藝術品占總拍品的4成,一些著名拍賣行的比例會更高。在回流古書畫行情的帶動下,所有回流藝術品的成交率大大高于一般拍品,買家大有來者不拒之勢。
然而在內行看來,回流藝術品的質量遠非想象那般美好。
資深藏家稱:近年的回流藝術品中,精品不到總量的1成,“好的東西根本沒回來”。其原因很簡單,盡管國內藝術品行情漸佳,但藏家的財力遠不及國外,出價差之甚遠。所以,散落到海外的頂尖藝術品很難回流?;亓魉囆g品中精品寥寥,而買家在拍場趨之若鶩,二者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這不免讓人懷疑,國人的“從眾癥”再度發(fā)作。
經濟學將從眾心理生動地比喻為“羊群效應”。是說在羊群前面橫放一根木棍,頭羊率先跳過去后,第二只、第三只也會跟著跳過。此時如果把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那里仍然會像前面的一樣,向上跳一下才通過。“羊群效應”曾在國內頻頻發(fā)生。比如2003年“非典”期間,因為傳聞白醋可以增強免疫力,在某些城市竟將其價格哄買至每斤50元。2011年日本核泄漏后,因為傳聞食鹽可以預防核輻射,國內迅速掀起了一輪搶鹽潮。
就像跟著頭羊可能吃到好草一樣,人類的“羊群效應”在某些情形下確有可取之處。
通常在信息不對稱時,跟風會降低風險。尤其在資本市場,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不確定,投資者很難做出準確的市場判斷。相對而言,機構投資者更容易獲得有效信息,小投資者出于安全和信息成本考慮,往往會追隨其后。而莊家的“消息”一旦被傳播放大,往往被小投資者們像羊群般跟風,一幕幕追高殺跌的大戲就此上演。
正如股市上的“羊群”屢戰(zhàn)屢敗一樣,藝術品市場的跟風者也有陷入騙局的危險。
“羊群”個體的理性行為,傳染后便形成了整體的非理性,市場操控者經常會利用“羊群”的盲從布設陷阱。據說,海外拍賣公司虛造行情的案例并不少見,他們也會自己做“托”拉抬拍品價格,再以其為標桿推出同類拍品。海外同樣也不乏善于“講故事的人”,他們會將藏品的來歷描述得鑿鑿有據。此外,還有人將次品輾轉到國外鍍金,再以回流名義到拍場圈錢,甚至以回流的名義兜售贗品。
必須注意的是,當海外回流成為時下拍場的金字招牌時,“羊群行為”的脆弱性會隨時呈現。
“羊群行為”的基礎是信息的不對稱,但市場信息總會逐漸透明起來。那些誤以為國外遍地是黃金的買家,肯定把自己當成了腿急眼快的獵豹,才勇于沖入回流專場襲珍獵奇。而當他們發(fā)現有越來越多的回流專場亮相,有越來越多的回流藝術品魚目混珠,“羊群行為”便面臨瓦解。無疑,在這場喧囂中的最大輸家,將是可憐的“群羊”。誰都知道,“非典”和核泄漏之后,白醋與食鹽的價格統統回到了日常價碼。
作者:劉曉丹
來源:《美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