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昌藝術(shù)網(wǎng)訊(陳名)導語:紫砂壺走上拍場之后市場價格可謂是一路飆升,上世紀七十年代一把賣相相當好的宜興紫砂壺售價大概是人民幣四十元左右,相當于當時普通工人一個半月的工資。現(xiàn)在,一把名家制的紫砂壺可以拍出一千多萬的價格,而一把明清時期的老壺的價格相對于近現(xiàn)代名家制的新壺價格是很低的。其中的原因很多,贗品充斥是影響明清老壺收藏升值的一個重要原因。署款作為判斷一把老壺真?zhèn)蔚闹匾罁?jù)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拍賣市場上署款明清老壺的價格歷來高于無款老壺,明清壺的署款一般可分為五類。一,姓名款,這類款識是制作者的署名,但是往往有名無記的制作者占據(jù)大多數(shù)情況,故而想要判斷一件壺的真?zhèn)文甏怯写季康?。二,年號款,比如大?!--keyword-->乾隆、嘉靖之類的署款,兩行六字或者三行六字是這類署款的一個特征。三,堂號款,如春水堂等,這類堂號款的考證難度與姓名款相類,因為文獻資料的缺乏,給鑒定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四,吉語款,如高朋滿座等,這類款一般都是吉祥喜慶的語句。五,花押款,所謂花押就是在陶瓷器上刻劃描繪的十分特殊的符號一般在器底,形同古人之劃押,如龍印等。
那么署款老壺在市場上的動向如何呢?記者采訪了上海市紫砂協(xié)會副會長徐文強,他在接受雅昌藝術(shù)網(wǎng)采訪時表示,明清紫砂壺在國內(nèi)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紫砂壺的斷代問題、用料問題都沒有很好的解決,所以才會出現(xiàn)是市場上明清茶壺和近現(xiàn)代茶壺價格倒掛的現(xiàn)象。公眾選擇近現(xiàn)代名家制作的作品為的就是一個保真作用,即便是以較高的價格入手,買家也能夠處之泰然,畢竟與入手一個贗品相比,這并不能算什么損失。對于有款識的老壺,許文強認為是潛力無限的,一把制作精良的老壺在外觀上不僅古樸、而老壺所特有的人文氣息也不是現(xiàn)代制作者所能比擬的。問題就是在這個款識上,由于文獻資料的缺乏,很多有款識的老壺并不能確切的反應其制作信息,故而在鑒定上也引發(fā)出了一些不健康的問題。如有的買家會托關系買鑒定證書等等,這些行為擾亂了紫砂壺該有的市場環(huán)境。
徐文強還認為大眾在關注老壺署款的同時也應當多去考慮紫砂壺本身的藝術(shù)價值,比如它的泥料、手工等等,我們對于明清老壺應該有更深入層次的認識和體會,就藝術(shù)性而言無款老壺和有款老壺并沒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這種價格上的反差,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大眾對于老壺認識的加深會逐漸縮小乃至沒有差別。他舉了個日本的例子,在日本并沒有人去關注署款,他們更注重一件作品本身的造型特征、手工藝技巧等等。只有重視紫砂壺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才能還原一件作品應有的地位,而不是在資本市場上逐利,將這些藝術(shù)作品作為交易的籌碼,這種畸形的文化方式會消失也必須消失在中國藝術(shù)品市場之上。

北京的紫砂壺資深收藏愛好者范永忠對于紫砂壺的收藏也別有一番心得,他對雅昌藝術(shù)網(wǎng)說,老壺中的贗品防不慎防,所以他和他的玩友們經(jīng)常選擇去工藝美院或者直接去宜興找現(xiàn)當代的制壺名家來收藏,這些人的作品在他看來前景更大一些,往往一年的漲幅會比較客觀,而一把老壺的漲幅相對比較平穩(wěn),但和新壺比起來仍然任重道遠。在他看來,老壺的收藏對于一個人的專業(yè)素養(yǎng)要求非常高,不僅要懂歷史還要懂審美,還要一定的國學知識,這些要求對于一個人來說非一日一時可以形成。一把老壺所散發(fā)出來的靈性美和包漿美是無法比擬的,即便是這樣,他和他的朋友們對于老壺也是望而卻步,不僅僅是因為對于老壺的認識還不夠,害怕贗品才是影響他們收藏的主要原因。無款的自不用說,沒有任何理論依據(jù)和佐證,斷代上顯得非常乏力,而有款識的老壺更是作假的重災區(qū)??钭R作假的門類也是五花八門,有無中生有的自造款識,也有冒名頂替的款識,即便是一些名家的款識雖有記錄并沒有資料可以證明他們生卒年是什么時代,所以種種原因都讓老壺的收藏迷影重重。此外范永忠還透露個小插曲,目前紫砂壺的收藏一般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中比較行的成氣候。南北方的收藏氛圍也不太一樣,一般北京的藏家更愿意分享和使用茶壺而南方的如上海、南京等地的藏友更習慣于將藏品珍藏起來,這種文化差異也頗值得玩味。
有鑒于老壺收藏的亂象,南京博物院研究員霍華向雅昌藝術(shù)網(wǎng)道出了一些她的想法,她認為老壺屬于文物的一種,應該建立其相應的標準器,所謂的標準器就是可以明確判斷一件紫砂壺年代的樣本文物。為什么要這樣呢,霍華說,傳統(tǒng)紫砂壺制造者在史料記載中往往是某某某生卒年不詳,這種情況下,對于一件茶壺的斷代就帶來很大的困難,你并不知道作者的出生年代怎么去給他的紫砂壺斷代呢?還有一點就是紫砂壺的形制和作者的出身年代并不相符合,比如某某在史料中記載是乾隆時期的人,可是他遺存下來的作品卻是嘉慶時代的特征,這就是一個非常矛盾的事情,鑒定起來相當?shù)姆爆崗碗s。有鑒于此,霍華認為唯有借助于出土材料找出若干個標準器才能建立起一套相對完善的鑒定體系。目前有明確年代記載的壺還比較少,1990年7月,在漳浦縣赤嶺鄉(xiāng)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藍國威墓中出土了一件陳鳴遠的壺,上有“丙午中秋”款,1997年底與1998年初春,唐城考古隊在揚州老城區(qū)大東門街南側(cè),為配合皇宮花園基建工地,進行了兩次考古發(fā)掘,清理出中晚唐兩期東西流向的木結(jié)構(gòu)排水溝遺跡,溝內(nèi)堆積了成千上萬件陶瓷器殘片和完整器物,全國著名窯口的產(chǎn)品在這里都能尋覓到,而且數(shù)量眾多,品種齊全。還有在宜興蜀山出土的一些不完整的紫砂壺碎片,這些都可以為鑒定紫砂壺年代的一個依據(jù)。
署款明清老壺的市場依然低迷,前景也不夠明朗,但是隨著國家文物部門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出臺、相關文物造假窩點的相繼曝光,以及對老壺研究的逐步深入,署款老壺的前進之路也并不顯得那么遙遠。
來源:雅昌藝術(shù)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