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2日 17:12:41
點擊率:4107
王明青,香港著名作家,有著哲學思考的法學學士,新聞學及文學碩士,是一位有國際影響力的人文節(jié)目主持人。
王明青不僅是一名執(zhí)著的文化傳播者,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文化型藝術(shù)收藏家。她是香港文化風情藝術(shù)協(xié)會主席,香港亞洲電視臺《文化風情》欄目的主持人及監(jiān)制,該節(jié)目自2001年4月開播以來,已經(jīng)播出了500多集專訪,邀請了金庸、高行健、梁羽生、余光中、白先勇、朱銘、高錕、黃永玉、程十發(fā)、陳蝶衣、陳佩秋、陳逸飛、李奇茂、俞遜發(fā)、余秋雨等來自文化、藝術(shù)、科學、教育等若干領(lǐng)域的名家走進電視屏幕,講述他們活躍在各個文化領(lǐng)域的傳奇經(jīng)歷及詩情畫意的藝術(shù)人生,被稱為香港“文化沙漠”中的綠洲。她也是香港文化界有影響力的收藏家,步入收藏至今已藏有包含各個類別在內(nèi)的大小近5000件藏品。就在前不久,她還特意整理出約280件以“琴棋書畫”為主題的明清珍藏,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辦了一場名為“明青眼中的明清”的專題展,前后近5萬人參觀展覽。在采訪中,談到收藏的意義,王明青對記者說:“收藏就是要從研究文物中考證歷史,從品鑒文物中解讀文化,通過收藏增加學識、豐富人生、傳承文化?!?/span>
收藏,是她人生的文化追求
說起自己的收藏經(jīng)歷,王明青談到,自己前期的收藏只是一個藏品積累的過程,隨著收藏閱歷的豐富、知識的拓寬,后期逐漸步入整理、分類、研究階段,有了更多的思考成分。概括地說,就是一個從藏品收藏走向探究歷史、挖掘文化內(nèi)涵的過程。
王明青出身于軍人家庭,從小出于對自己名字中“明青”二字的敏感,對家里遺留下來的明朝家具、清朝字畫,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這也為她日后從事收藏,埋下了興趣的種子。大學畢業(yè)后,她先后從事過記者、編輯、主持人、影視制作人等工作,從北京、美國、輾轉(zhuǎn)至我國香港,并創(chuàng)辦了人文類品牌訪談節(jié)目——《文化風情》。隨著工作的推進,采訪的需要,會不斷走進博物館、美術(shù)館、藝術(shù)館,甚至畫家的工作室、藏家的私人藏館,耳濡目染之下,對收藏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從世界瑰寶到私人珍藏,好東西看得多了,自然眼界也就高了,同時對收藏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從玉器、繡品、飾品、梳妝盒等女孩子喜愛的小物件開始介入收藏,慢慢擴展到書畫、古籍善本、瓷器、古琴、佛像、明式家具等大件收藏,對于喜歡又有能力買到的藏品,王明青便會盡力藏之。對于藏品的選擇,王明青并沒有刻意分類。她說,“只要古樸、大氣、典雅,有文化內(nèi)涵的藏品我都喜歡。明清字畫因為與自己名字的關(guān)系,藏品相對于前朝各代來說要多,相對容易收藏,這是我尤為鐘愛的一個收藏類別?!睔v經(jīng)兩千多年的古琴有著獨特的文化魅力,王明青作為古琴愛好者和演奏者對之情有獨鐘。她收藏了明朝的“清商”、清朝的“獨幽”。因為喜歡文人字畫的借景抒懷,她收藏了清代汪琨的《瀟湘八景圖》;因為愛惜文字、尊重文字,她還收藏了古代文人使用過的“惜字爐”、墨硯等等。一張張古畫、一把把紙扇、一枚枚印章、一方方硯臺……透過一件件藏品,無不折射出王明青的人文情懷和特有的收藏視野。
收藏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研究、不斷積累知識和經(jīng)驗的過程。每件藏品都深深鐫刻著歷史的痕跡,只有通過藏品實物去研究、挖掘、解讀歷史,從而真實地再現(xiàn)歷史,這樣才能實現(xiàn)藏品的真正價值。對于每一個藏家來說,不僅要做好藏品的收藏、保養(yǎng),還要成為一位知識淵博的研究員,而王明青在收藏的后期階段就擔當了這樣的職責。王明青說到:“收藏就是與歷史對話,與文化同行。美的東西都是相通的,通過藏品折射出的美的元素和高貴的氣質(zhì),只有去深入研究、思考,才能領(lǐng)略美的存在,才能感受到藏品的珍貴和內(nèi)涵。收藏不僅僅給我?guī)砹松畹臉啡ず兔赖南硎?,更多的是引?dǎo)我對歷史的進一步探索和對文化的深層次思考。
收藏,更是她人生境界的升華
對王明青來說,擁有藏品就是擁有歷史,擁有文化。藏品是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象征。為了眾多的藏品有個“安樂窩”,她在香港這個寸土寸金之地,買了一間300平方米的書房來安置她們,并取名為“靜思堂”。一件件藏品就像是她的老朋友。在采訪中,王明青對記者談到:“收藏家不同于古董商。對于收藏,我只是一個過客,在我有能力的時候我要好好保護她們,善待她們。如果下一代不喜歡收藏,我會考慮捐給國家。對于我來說,不會看重她們的商品價值,只會看重她們的藝術(shù)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只要我能養(yǎng)得起,就會一直養(yǎng)著她們。我要一邊收藏,一邊培養(yǎng)自己的鑒賞能力,還要把每件古董的文化含量、歷史背景、收藏故事通過辦展覽、開講座、文藝沙龍等形式講給大家聽,和大家一起分享?!?/span>
對于收藏的近5000件藏品,王明青從未轉(zhuǎn)手賣過,她只會偶爾與行家們置換藏品,送給更適合收藏的人。黃胄先生的《群驢圖長卷》,畫面中共畫了38只驢。當時黃先生在經(jīng)營炎黃藝術(shù)館,經(jīng)濟不太景氣,作品流出后,王明青買進收藏。若干年后,價格已是天壤之別,曾有多家拍賣公司向她征集該作品,但最終都沒讓王明青動心出讓。她說:“我記得臺灣國畫大師李奇茂在我的書房見到黃胄先生的這一幅精品長卷時,睹物思人,老淚縱橫,因為他倆同齡肖牛,相貌相似,又同好繪畫,友誼頗深。他感慨萬千之余,欣然為此畫卷題跋留念。所以,不管這幅長卷價值多少錢,我都會留著它,這不僅是對一位老人的懷念,也是對藝術(shù)家的尊重?!?/span>
收藏,給予她更多的是文化推廣的使命
清 惜字爐 八卦素燒陶爐
談到收藏的歸屬,王明青說:“藏品來自于社會,暫時留存、保管在我這里。最后還是要還之于社會的?!彼M约翰粌H僅是文化的追求者,更希望自己成為文化的傳承者。我們要將中華文化完整地通過一件件具體的文物一代代地傳承下去。對于收藏家而言,王明青又認為自己“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自己獨自在藏室欣賞,不如建一個博物館、辦一場藏品展,大家一起欣賞。比如前不久,王明青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辦了“明青眼中的明清”個人收藏展。因為場地限制,她僅選擇了以明朝和清朝的文物為主題,分別布置了明朝及清朝的兩間文人書房,試圖營造一種穿越時空以及與古人神交的對話感。展覽很成功,開幕當天便來了兩千多人,一個半月之內(nèi)就有數(shù)萬名民眾參觀和交流,這更堅定了她文化推廣的使命感。
在收藏方面,王明青還有很多計劃要實施:她想建立一個文化平臺或規(guī)劃一條藝術(shù)街,令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到精致高雅的藝術(shù);她正籌備私募形式的“明青書畫基金”,為專業(yè)的拍賣行和心儀的畫廊提供資金運作:她要在“靜思堂”的基礎(chǔ)之上,再建立一個更加開放的文物收藏館……做到真正的“還之于社會”。
王明青認為,收藏還是一種精神寄托和心靈的凈化過程。面對藏品,也就是與歷史對話,與古人神交。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都只不過是匆匆過客,“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蔽宜詹氐牟仄房梢哉f都是當時歷史的見證,這寄托了我的歷史情懷?!肮沤穸嗌偈拢喔缎φ勚??!泵鎸@些藏品,我的心境會更加淡定、從容、曠達和灑脫;在生活中,我們自然就會少一分計較,多一分寬容。那不妨就讓自己的一生繼續(xù)與收藏對話、與文化同行……
摘自《美術(shù)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