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認為,想要成為好畫家有三個基本要素需具備:一是文化修養(yǎng)。它的作用是提高畫家的認知能力,使畫家能站得高,看得遠。我們不要以為“修心”、“養(yǎng)性”跟畫畫沒關系,畫家如果沒文化,他就不能敏于事理,也不能從雜亂的世界里發(fā)現有價值的東西,其自身價值也是一句空話。二是繪畫狀態(tài)。作畫要獲得最好的狀態(tài),不管我們想直抒心意還是想獲得繪畫過程的絕對自由,都不希望在工具材料、技法上有障礙;三是繪畫技法。再高尚的境界,都要通過語言來表達,畫山水也一樣,其認識越高,要求其“載體”也要越好。畫家如果輕視了這個環(huán)節(jié),也會寸步難行。
▲在我看來,生命體成長是一種進程,一個畫家的繪畫生命也同樣是循著一種進程發(fā)展的。畫家不應該以生命初級的能力去追求高級的結果。作為一個畫家,你要做的是在各個不同時期不斷問自己,學畫干什么?然后再決定進行什么樣的補充學習。不斷地反思、調整自己,是一個畫家進步的必由之路。
▲如果說時間是推動著生命體由年幼到年長的這一過程的要素,那么,文化就是推動一個畫家繪畫生命進程的要素。文化是一種“望遠鏡”,它會擴大你的認知能力幾倍甚至幾十倍。用文化的“望遠鏡”去看世界,你可以發(fā)現別人發(fā)現不了的東西。荀子說,“吾嘗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而聞者彰。……”荀子在此給我們說得在清楚不過了,登高才能有博見。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就是我們登高博見的高山。歷代國畫大師們一再強調的“讀書”、“養(yǎng)心”的重要性也在于此。繪畫的任何一個學習環(huán)節(jié)都應該是終身的,只有開始而沒有結束。
▲畫家從一開始就要認識世界,并且認清事物的本質,也就是去“解讀”。解讀事物的本質,解讀人的內心,要去解讀現象的本質,就必須要有文化底蘊的支撐。
▲臨摹,這很重要。我最初學習山水,就是通過臨摹。但后來進入浙江美術學院,再次從最基礎的技法學起,卻領悟到臨摹的另一種態(tài)度。這時我對繪畫臨摹的理解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即要先解讀原作,不僅要領悟其精神,更要理解其運筆規(guī)律,理解筆墨的變幻在規(guī)律的運行下的自然顯現。
每個階段的學習也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以循環(huán)遞進的方式進行,即臨摹、寫生、創(chuàng)作,再回復到臨摹、寫生、創(chuàng)作這樣的環(huán)節(jié)。其實整個學習的過程,還是少不了文化修養(yǎng)的提高。
▲山水畫語匯發(fā)展得最為成熟的時期是宋代,傳統(tǒng)山水畫的表現方式符號性很強,也極具現代構成的意味,作為最經典的山水畫表現語言體系,我們完全可以借鑒和學習,使自己少走很多彎路。而且剛才說了,對于每個畫家來講,“筆墨”是他賴以表達自己感受的語言。“拙”與“靈”都是人的本性,繪畫應該要表達出畫家的獨特個性和語言。
▲談技術方面的東西。寫生也和基礎聯系在一起,我們的基礎教育就是這樣,比如說在臨摹的時候,我們要解決符號問題,筆墨問題,寫生怎么應用筆墨符號表達感覺,我們把生活里的樹和石怎樣轉成換成我們認識到的符號,體現在畫面上,其實我們是很明確的并不含糊。這就要培養(yǎng)我們的學生包括我們自己,能夠出去體會這個符號變化的感覺,這就是寫生,只有這樣你的用筆用墨包括你畫出來的國畫的符號才會有生命力。打個簡單的比方,畫面上的經典的畫樹技法,其實就是作者長期觀察事物的一種感受,他覺得很美,從自然界中提煉出的一種經典。掌握了以后,你要把千千萬萬的姿態(tài)篩選后留下你認為好看的東西,你的學識修養(yǎng)和性格就體現在你的取和舍里,我們的學養(yǎng)就發(fā)揮了作用。
▲我認為教學最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方法,教他們怎樣去學習,怎樣去認識,怎樣在繪畫作品中表達出自己的個性。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目標是讓其成為一個好畫家。成為好畫家的三個要素一是文化修養(yǎng),二是繪畫狀態(tài),三是繪畫技法。
▲對于每個畫家來講,“筆墨”是他賴以表達自己感受的語言。這種語言伴隨著他認識的提高,由幼稚走向成熟,由簡單趨于復雜,由“傳移摹寫”的模仿到直抒自己的心意。“筆墨”是有實體和虛體之分的,它是一種氣息,存在于作品個案之中。上千年來,多少大師們憑借著各自對“筆墨”的感覺,創(chuàng)出了各家、各派、各法,這些法式有被我們具體地理解為用筆用墨的濃、淡、枯、濕、勾、皴、擦、染、點及潑墨、積墨、破墨、焦墨等不同的筆墨效果。我認為,中國畫的筆墨觀,沒有惟一。它從最低層至最高層,無時不被思想境界不同的畫家所運用。這就是說“筆墨”有好壞之分,“筆墨”顯現出來的境界有高低之分,畫家對中國畫“筆墨”的認識,往往就是從低向高以層層漸近的方式前進著,也就是說隨著“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這一思想境界的提高,其“筆墨”也從刻畫對象的功能轉向傳達自己的生命信息,從而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上去。所以說境界不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畫家身處低層而固步自封。心弱“筆墨”則弱,心強“筆墨”則強。任何一個中國畫畫家都不可能脫開這個規(guī)律。
▲“創(chuàng)新”是時代對畫家的要求,但“創(chuàng)新”的含義在某些人的眼里就是把現成的拿來重新組構,形成表層上新的視覺效果,故此“創(chuàng)新”完畢。想以最少的付出,獲得“大師”級成果的人眼睛里沒有過程,只有誘人的果實。這種“創(chuàng)新”觀造就的只是一些“弄潮兒”,潮起潮落,那些“弄潮兒”就銷聲匿跡了。
▲“創(chuàng)新”并不是讓你按照一個外部生命要求組構一個新形象,而是要反映出你自身內在精神從弱到強,從幼稚到成熟,并超越自身價值而融入民族精神這樣一個成長過程。除此之外,任何一步到位的企圖都會是“拔苗助長”。每個人都喜歡張揚自己的個性,但問題不在于是否應該張揚自己的個性,而是張揚什么樣的個性。張揚不是目的,只有把“性”修好,這樣張揚出去才有意義。否則張揚出去的是垃圾,那和酗酒發(fā)狂是沒有什么實質區(qū)別的。創(chuàng)新是時代的要求,它是每個畫家都在追求的,但切不可急于求成,不要用中斷自己藝術生命的代價,去換取得到這個短暫的光環(huán)。
▲國畫山水的入門是件看似簡單,實則很難的事,并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條條道路通羅馬”,只要是路就可以走那么簡單。對于“走路”的問題,我們腦海里有一個誤區(qū),總認為“路是人走出來的”,荒野之地本是無路的,只是走的人多了,才踏出了一條路。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