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明青(教授,著名藝評家、文物收藏家、鑒賞家)
認識秋童先生,已有不短的日子。因為作為一名文化節(jié)目主持人,我要經常為一些書展主禮、剪彩及參加兩岸三地的畫展,所以時不時會遇到一些喜歡我節(jié)目的畫家,秋童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他說我主持及監(jiān)制的《文化風情》節(jié)目他每集必看,對我本人亦贊賞有加。
慢慢的,我開始留意其人、其作,逐步發(fā)現秋童先生是一位全能型藝術家,從水墨到油畫,從版畫到水彩,他創(chuàng)作的領域涉足寬泛、相容并蓄、取長補短便成了他藝術生命的寫照。他為人謙和善良、做事從容淡定,從藝虛懷好學,因而讀他的水墨花鳥,尤其是獨樹一幟的都市水墨畫作,仿若清風徐來,蕩滌俗世的塵囂,令人如沐春風,輕松怡然。
正如秋童先生在其畫作《隨心集》前言中所云:“凡作畫,意在筆先,見境生情,境移心移,心境交融,筆意隨心而發(fā),以筆抒情寫意。夫觀摩物象,潛移默化而成意,心意發(fā)而意境生,后縱筆揮灑,或筆走龍蛇,或天馬行空,或鐵線游絲、輕描淡寫,各適所宜,寫己發(fā)之意,抒心中之情。而勉強提筆,東拼西湊,張冠李戴,牽強附會,無病呻吟,結果是畫不成畫,法不成法也!即使成畫,也無品格可言,徒勞耳!”這段隨心之言完全道出了秋童先生的作畫之道;而且縱觀其近些年的作品,他在努力追求氣韻天成,水墨渾然的自然效果,設色方面也追求清淡、雅致、墨色為上的更高境界,這在《王秋童作品集》中的《十里荷香》、《消夏圖》、《西湖六月》、《月曉風輕蕩碧波》、《荷香入室》、《長天秋水碧》、《接天蓮葉無窮碧》、《出水已自香》等作品中已有所表露。他通過水、墨、宣紙將水墨淋漓的效果表現得一覽無遺,這正如王維所云“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就是說水墨體現了自然的本性,反映了大自然的活力,只有水墨才是真實的,所以中國有個成語叫做“顛倒黑白”,黑白才是世界的代稱。在中國藝術家的眼中,這正是宇宙的形象,世界的形象,一片墨氣淋漓的世界才能表現的大千氣象,所以清代畫家石濤說“墨海里放出光明”。
在墨的海洋中,秋童先生一直在追求光明澄澈的宇宙精神,因而他的藝術便顯現出一種純情的率真和忘我無憂的境界,因此,他筆下的荷花便有了一種濃濃的禪意,不時透著天真爛漫的道者情懷。而秋童先生畫荷,他對荷花的色彩的新意識不是從具象的本身取得的,而是經歷了一個重新構建的歷程,因此他筆下的色彩也同時具備了雙重身份,既是具象的本色,又是具象色彩的意象形式。他的色彩是感性的色彩,他的感性是色彩寄托的感性。他的花鳥畫整體看來清新、靈韻、幽遠,這些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領域所標榜的崇高品質,因此他的繪畫不是空間的意象藝術,既是載情的,又是載道的,凸顯出東方傳統(tǒng)繪畫藝術的高格調。
當然,讓秋童先生蜚聲畫壇的還不只是上面所談的水墨花鳥,反而是他憑借自己在香港三十多年的生活體驗和感悟思考,創(chuàng)造性地在鋼筋水泥的“石屎森林” (廣東話,石屎指水泥)中表現出來的人文詩歌——都市水墨畫。這些都市水墨畫中,承載了繁華大都市的時代印記,記錄了都市人不同的夢想、困惑和失落......而在目前這種人文沙漠化、精神空殼化的現代大都會,經濟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高樓的林立,大廈的海拔,燈火的璀璨,熙攘的人流,未必就代表著社會文明的提升,幸福指數的提高。透過秋童先生筆下的《夜香港》、《夜上?!返认盗卸际兴嫞屛覀兩钌铙w悟到這既是對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的贊歌,也是對正在逐漸逝去的理想家園的一首首挽歌。
秋童先生筆下的都市水墨,采用點彩式的筆觸,在虛實空間里形成一層一層的疊追,近看遠觀都會形成不同的視覺感官,放眼望去,大城市的感覺盡顯,這對于生活在上海和香港等大都會的人來說有著最直接的感觸,鋼筋水泥的壓抑令人幾乎喘不過氣來。在似曾相識的情境中,在燈光迷離的閃爍中,每個人都可以回憶到自己過去的生活,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讀城市?!兑瓜愀邸废盗?,秋童先生將香港的繁華熱情表現得洋洋恣肆,炫麗的霓虹、醒目的廣告牌、繁忙的港灣,都無法讓你忘記都市的喧囂和城市發(fā)展帶來的壓力,以及有著飽滿的物質,卻精神生活日益貧乏的城里人。所以,他寄希望于《田園詩樂》《煙花江南》這類作品,把我們似乎帶回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美好時代,眼前一片寧靜淡雅的田園風光,技法、筆觸、材料這些繪畫思維已然全無,所有的思維都交給感官,內心有一種強烈的回歸感,回歸到原本清凈的內心世界。
所以,通過作品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立體的王秋童,一個感性的王秋童,一個有著詩意向往,又有著凡人不能解脫的塵世情緣的矛盾綜合體。四十多年繪畫生涯,三十多年的都市生活,承載了秋童先生太多的回憶,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沉思,這些都幻化成其筆下的一幅幅畫作,幻化成一股股清氣,溢滿乾坤......
王明青于香港【靜思堂】